去年秋高气爽的一天,上海鲁迅纪念馆的大厅里,举行了赵家璧先生家属根据赵老遗愿向该馆捐赠藏书的仪式。正在上海的周海婴先生、九十高龄的钱君先生,及赵老生前的其他好几位亲友,都来了。出席仪式的还有三四十位直接间接受过赵老教诲的研究工作者和出版界人士。大家缅怀赵老,回忆着赵老的许多感人事迹。仪式举行得隆重、热烈,而又弥漫着温馨的气氛。
大厅中央陈列着赵老捐赠的第一批藏书———他自己的著译和经他之手编辑出版的图书。琳琅满目,书香攸攸,它们是赵老一生智慧和辛劳的结晶。
赵老的这批藏书,我是比较熟悉的。它们原来藏在赵老书房里玻璃门的分三层的大书橱内。1978年间,我每次到赵老府上去,还没坐下,他总是急着告诉我他又收藏到了怎么难得的图书,显然是要让我分享他的愉快。那时上海书店总经理毕青先生,正在热心地为他搜觅他过去编辑出版的图书。这类书,他本来是齐全的,经过十年浩劫,已荡然无存。经毕青先生的努力,赵老的玻璃门大书橱就很快地饱满起来。
我平时喜欢收藏一些现代文艺方面的图书,当然也包括赵老编辑出版的书,因而我们常有共同语言。有一次,我看到他书橱里有一本《我的良友》,封面已脱落,十分陈旧,就随便说了一句:“这书我也有一本,书品比你这本好得多,还像新书一样!”他一定要我下次带给他看看。这本书是赵老当年约请巴金、冰心、茅盾、老舍等几位著名作家写的,作家各自写自己的好友,而书名为《我的良友》,又与良友图书印刷公司有着双关的意义,赵老就是以它来纪念良友公司创办20周年的。打开书,在目录之前,还有一篇良友公司20年的简略的大事记呢!我把我收藏的一本带给他看了。他抚摸着真是爱不释手,终于笑容可掬地对我说:“我们交换吧,你或许以后在旧书店还能淘到一本好的呢!”他看我颇有点犹豫,就又恳求说:“你就让我一回吧!”这时,他完全像是小孩乞讨心爱的玩具那样的神情,我被他的真诚感动了,就同意与他交换。“可我已盖了藏书章啊?”我还有最后一道防线,他却寸步不让地说:“你就在上面写上赠赵家璧,不就可以了吗?”我已无退路,就按他所说的照办了。赵老锐意收藏他过去编辑出版的书,是出于对书的事业的热爱。他的一生就是为书而献出一切的一生。
人生是缘。赵老好像是生来就与书有缘似的。他在光华大学附中读书时,就被学生自治会推举为校刊《晨曦》的编辑,高三时又当了主编。该刊原来是中文英文对半的,他当主编后,就把英文部分砍去,扩大中文内容,装帧和用纸也都大加革新,使这本校刊面目一新,表现了这位年轻人当编辑的才干。接着,他又作为附中代表,参加整个大学的《光华年鉴》编委会。年刊是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代印的。在联系工作中,他认识了该公司老板伍联德。有一次闲谈时,他对老板说:“你们出了各种画报,如体育的、妇女的、电影的等等,为什么不出一种专给大学生看的呢?”伍联德觉得他的建议有道理,就要求他写个书面计划。当他进光华大学一年级时,《中国学生》月刊终于由良友公司创刊了,他被邀当了业余助编,一年后又当了业余主编。大学毕业后,1930年秋,他就正式进良友公司当了编辑。
他当编辑后,经常跑书店、图书馆,注意吸收日本、美国出版系列书的长处。老板支持他稳扎稳打,从小做起。他先推出一套《一角丛书》,64开小册子,便于携带,售价一律一角。开始出了几种,反应平平。这时发生了“九·一八”事件,不久又是“一二·八”事件,人民普遍关心着民族危亡的问题。赵家璧注意了在这套小丛书中增加这方面的内容,并请夏衍、丁玲、周扬、阿英等作家写稿,丛书销售量就逐渐上升。这给初当编辑的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接着,1933年,他策划主编了《良友文学丛书》,由鲁迅的两本译著打头;又请了茅盾、巴金、老舍、郁达夫、郑振铎、叶圣陶、沈从文、徐志摩、张天翼、丁玲等一大批著名作家参加,使它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各派名家聚集最多的一套丛书。装帧分布面精装和纸面平装两种,布面烫金,富丽而又典雅,独具一格,鲁迅称为“良友式”。这套丛书几乎每种都重印数次。
过了一年,再接再厉,他又策划并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请蔡元培写总序,由鲁迅、胡适、郑振铎、茅盾、郑伯奇、周作人、郁达夫、朱自清、洪深、阿英分别担任选编和写序。这部书总结了中国新文学第一个10年的成就,保存了这10年间散见于报刊的各种代表性作品;而选编和写序者的权威性,也是我国没有一部选本所能与之伦比的。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丰碑,也是中国现代出版史上的丰碑,直到今天,它还有着深远的影响。
赵老还编辑出版了《良友文库》、《中篇创作新集》、《现代散文新集》、《木刻连环图画》、世界各国版画选集、《晨光文学丛书》、《晨光世界文学丛书》等等,备受世人注目。
毫无疑问,出版大型系列书是赵老编辑生涯的一大特点。第二大特点,就是这位二十多岁的年轻编辑,在短短一二年内,就团结了当时文坛最著名的一批大作家,而且还团结了一大批初出茅庐的青年作家。蒋牧良、艾芜、欧阳山、草明、周文、吴奚如、葛琴、严文井、方敬等等,当时都只有二十多岁,他们的处女作或成名作,都是经赵家璧之手出版的。
赵老在编辑出版工作中,还有许多创新的点子。例如,一本书后面的空白,他总利用来印上本丛书或本版书的书目,既做了不花钱的广告,又为读者购书提供了方便。又如,在《良友文学丛书》陆续出版时,每种都有一百本作者签名本编号发售,这在当时也是新鲜事。关于作家签名本,他还给我讲过不少故事。在丁玲被捕几个月后,良友公司出版并发售丁玲的《母亲》,仍有一百本作者签名本。反动派特地到良友公司门市部寻事:“丁玲失踪已几个月了,怎么会有她的签名本?这是假的!”赵家璧闻讯,立刻拿了一包清样赶到门市部,打开给寻事者看,是印好的另一部书的扉页,上面已有作者签名。原来,良友公司都是先请作者在印好的扉页上签名,然后再装订的。这样可以严格控制为一百本。寻事者无话可说,只得悻悻而去。赵老在他书房里对我讲完这个故事,哈哈大笑起来。在发售作家签名本时,赵老都事先留下第1号签名本自己珍藏。“文革”后这些签名本一本不存。上海书店为他搜觅到的《良友文学丛书》中,巴金签名的一本竟赫然回到了他的手中。这是他告诉我的又一个关于作家签名本的故事。他当时溢于言表的欣喜神情,我至今难以忘怀。
我想,赵老丰富了书的世界的种种故事,将会不断被人念叨,不断地流传下去……